1953年,叶剑英调任军委副主席,叶帅并不高兴:有人告了我的御状
1953年10月24日,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灯火通明。中共中央发出任命电:叶剑英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。文件念完,屋里响起掌声,可站在一旁的叶剑英却只轻轻点头,脸上看不出喜色。有人凑过去低声问:“叶帅,高升啊!”他摇摇头:“升不升另说,我只是被‘请’
1953年10月24日,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灯火通明。中共中央发出任命电:叶剑英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。文件念完,屋里响起掌声,可站在一旁的叶剑英却只轻轻点头,脸上看不出喜色。有人凑过去低声问:“叶帅,高升啊!”他摇摇头:“升不升另说,我只是被‘请’
1949年10月1日,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一刻,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,新中国成立了。
1949年3月25日清晨,西苑机场薄雾微凉,机轮碾过跑道的声音格外清晰。舱门还没完全打开,一群负责接机的干部已经在白线上排成一列,其中就站着身材魁梧的叶剑英。几分钟后,毛主席迈步而出,他先环视四周,再快走两步,直接握住叶剑英的双手。
1950年冬,岭南细雨绵长。广州公安总队在香港边境截获一名可疑旅客,押送到市里时,押解人员才发现,这位满头白发的瘦削老人正是昔日国民党少将莫雄。消息传到北京,中央没等办案报告送齐,毛主席随即拍电报给叶剑英:“老莫有功,别动他。”从此,一段交错二十多年的恩怨被重
1948年11月8日,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把接管平、津的任务交给华北局(实际上是党中央、毛主席亲自指挥的)。12月8日,中央军委决定:“荣臻、彭真、剑英、黄敬应时刻准备率领接收人员及工作干部乘车出发,驰赴平、津。”电报强调指出:“此次接收平、津,影响中外,你们务
只有毛泽东手里的狼毫笔在洒金宣纸上写字的沙沙声,写的是叶剑英那首《远望》,
人总以为岁月会留情,尤其是那些陪着我们一起挺过风浪的人。但天有不测风云,再硬朗的老人,也有命运握不住的时刻。那年秋天,叶剑英87岁,突然身体亮了红灯。北京城的夜晚像一锅搅不匀的粥,静里带着慌张,不安在墙角处悄悄漫开。
由于叶剑英、粟裕等人正确掌舵,军事科学院的“运动”开展得较晚,但一搞起来就来势凶猛。当王树声从“支左”岗位返回军事科学院时,几位副院长、副政委“靠边站”了。叶剑英、粟裕由于受到林彪、江青所谓的反“二月逆流”的冲击,再加上身体不好,均未能视事。所以没有什么“小辫
深夜的噩梦,谁不怕?但在乱世里,真的有人能把搬家搬成一种“战斗”。秘书心里那么清楚:每次睡得正熟,突然被叫起来,“快快快,赶紧收拾!”外头一点声音都没有,夜黑到伸手不见五指,你在慌乱里翻箱倒柜,抓紧时间,拎走一切。那种非人的移动,像潮水推着你往前走,你根本没有
一封普通的信,能闹出多大动静?1973年春天,外交部助理王海容的办公桌上,突然出现了一封要紧的来信。她刚拆开信皮,一眼瞥见,写信人居然拜托她把信直接转呈毛主席本人。你说这事怪不怪?王海容确实纳闷,啥人这么费周章,非得请最高领导亲自过问?但说到底,群众有急事,谁
在新中国十大元帅中,叶剑英进入党政军高级领导岗位的时间是比较晚的,直到1966年,虚龄70岁的他才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。1973年,在中共十大上,叶剑英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。在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动乱岁月中,叶剑英多次身处逆境、低谷,甚至险象环生。期间,他经历
开国大典那天,陈赓坐在饭桌旁,盛了一碗饭,还没动筷,就对叶剑英说:“下午的会还开什么?”他眉头皱着,像有心事。这哪是能认真吃饭的神态,倒像是想找个由头。叶剑英大概一秒就明白了,陈赓这是来套近乎,想让他做主,干脆别开什么会,能不能给大家放个假?饭都还没吞下去,叶
读《红色光环下的鲁迅》,比较毛泽东、陈独秀、瞿秋白、潘汉年、周扬、周恩来、叶剑英、陈毅、茅盾、郭沫若、胡乔木、胡耀邦谈鲁迅的文字,不难看出,在共产党人中,对鲁迅有着最深切的感应者当属毛泽东,其次是瞿秋白。而郭沫若和周扬,均系鲁迅生前不甚喜欢,甚至有过冲突的人,
毛主席走了,是在1976年那个秋天的下午。中央广播台像是突然变得正式起来,反复提醒全国人民下午四点要“收听重要广播”。四点钟一到,一道消息炸响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——毛主席逝世了。那几乎是一种全民失声的哀痛。很多后来的人,只能从黑白影像和长辈的回忆里,拼
毛主席去世前,留了一行字。谁都知道,这是特殊的时刻,特殊的人,特殊的话。可谁能想到,主席床边的最后六个字,后来居然被人悄悄改了,差点酿成大祸。这六个字里,到底藏着什么秘密?华国锋、叶剑英这几位老同志,当时是怎么察觉出的?你要说老天爷都在考验中国,那一年真是一点
再坚强的人,到了生命尽头也难掩脆弱。1976年9月9日清晨,毛主席最后一次抬眼,声音已经沙哑,他只剩下几个字留在人世:“我难受,快叫医生来。”病房里一片死寂,只有机器的滴答和悄悄的抽泣。四个小时后,一个伟大的时代画上了句号。华国锋守在一旁,眼泪终于没绷住,噤声
1982年,叶剑英把手里的纸张翻过来又翻过去,眉头一皱,这不是一般的退休申请。对方名叫熊向晖,在圈子里一直是个说了算的角色,难怪叶剑英这么迟疑。63岁还算不上走入暮年,难道真的是身体不行了?说不准只是心态变了,谁来证明呢?熊向晖年纪确实不小了,但还有不少比他岁
1949年4月20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突破长江天险,迅速解放了南京、上海等城市。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6月15日在北平隆重开幕。周恩来在次日主持的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,感到制定一首新中国国歌已迫在眉睫,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新政协筹备会议第六小组。
1976年9月16日,中南海怀仁堂内发生的一幕争论,决定了三天后天安门广场上谁来代表九亿人民向伟大领袖告别。
1967年初那个冬天,北京城把故事埋得很深。台基厂怀仁堂气氛压抑,说是会议,其实风声鹤唳。叶剑英,徐向前,陈毅坐在沙发上,头发后面有一点凌乱。外面有警卫来回晃动,眼神很飘忽。窗外北风呼啸,屋里针落可闻!军委大员彼此交流时,嘴角抿紧,实际谁也不信任谁。那群人扰乱